MH∕T 4003.1-2014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(站)设置场地规范 第1部分:导航(民用航空)

ID

B78F4CC0F28E4B67A0C2678B3EFF9B00

文件大小(MB)

0.47

页数:

22

文件格式:

pdf

日期:

2021-12-21

购买:

购买或下载
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
ICS 03.220.50,V 54,MH,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,MH/T 4003.1—2014,代替 MH/T 4003-1996,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(站)设置,场地规范 第1 部分:导航,Specification for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station,siting criteria-Part 1:Navigation,2014 - 02 - 08 发布 2014 - 05 - 01 实施,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,MH/T 4003.1—2014,I,目 次,前言.. II,1 范围 1,2 术语和定义 1,3 无方向信标台设置 3,4 航向信标台设置.. 4,5 下滑信标台设置.. 7,6 指点信标台设置. 10,7 全向信标台设置. 10,8 测距仪台设置 11,附录A(规范性附录)下滑信标台台址位置计算. 13,附录B(资料性附录)不同场地的设备和天线选择.. 19,MH/T 4003.1—2014,II,前 言,MH/T 4003《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(站)设置场地规范》分为两个部分:,——第1 部分:导航;,——第2 部分:监视,本部分为MH/T 4003 的第1 部分,本部分按照GB/T 1.1-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,本部分与第2 部分共同代替MH/T 4003-1996《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,规范》,与MH/T 4003-1996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:,——删除了 “要求”的内容(1996 年版的第3 章);,——删除了“导航台、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的选址”的内容(1996 年版的第4 章);,——修改了“仪表着陆系统的I 类运行标准”、“仪表着陆系统的Ⅱ类运行标准”、“仪表着陆系,统的Ⅲ类运行标准”的定义(见2.3、2.4、2.5,1996 年版的2.8、2.9、2.10);,——修改了无方向信标的工作频率、航向信标台的工作频率和测距仪台的工作频率(见3.1、4.1、,8.1,1996 年版的5.1、6.1、10.1);,——将“无方向性信标台”修改为“无方向信标台”,“测距台”修改为“测距仪台”(见第3,章、第8 章,1996 年版的第5 章、第10 章);,——修改了无方向信标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3.4,1996 年版的5.4);,——修改了航向信标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4.3,1996 年版的6.3);,——修改了下滑信标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5.3,1996 年版的7.3);,——修改了指点信标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6.3,1996 年版的8.3);,——修改了全向信标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7.3、7.4,1996 年版的9.3、9.4);,——修改了测距仪台的场地及其环境要求(见8.3,1996 年版的10.3);,——删除了精密进近雷达站的设置场地规范(1996 年版的第11 章);,——修改了下滑信标台位置计算的内容(见附录A ,1996 年版的附录C),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提出,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,本部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,本部分起草单位: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、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,本部分主要起草人:李其国、郭静、魏童、李黎、金辽、叶家全、杨晓嘉、蔡琪,MH/T 4003于1996年8月首次发布,MH/T 4003.1—2014,1,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(站)设置场地规范 第1 部分:导航,1 范围,MH/T 4003的本部分规定了民用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包括无方向信标台、航向信标台、下滑信标台、,指点信标台、全向信标台和测距仪台的设置要求,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的设置,2 术语和定义,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,2.1,仪表着陆系统 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,ILS,为航空器提供航向道、下滑道和距跑道着陆端的距离信息,按仪表指示引导航空器进近着陆的系统,注:仪表着陆系统包括甚高频(VHF)航向信标设备、特高频(UHF)下滑信标设备、甚高频指点信标或测距仪(DME),以及配套的监视系统、远端控制和指示设备,2.2,决断高度 decision height,按精密进近着陆程序进近着陆时,决定复飞或继续进近的最低限定高度,2.3,仪表着陆系统的Ⅰ类运行标准 operational standards of ILS CAT Ⅰ,使用仪表着陆系统,决断高度不低于60 m,能见度不小于800 m或跑道视程不小于550 m的精密进近,和着陆,2.4,仪表着陆系统的Ⅱ类运行标准 operational standards of ILS CAT Ⅱ,使用仪表着陆系统,决断高度低于60 m,但不低于30 m,跑道视程不小于300 m的精密进近和着陆,2.5,仪表着陆系统的Ⅲ类运行标准 operational standards of ILS CAT Ⅲ,仪表着陆系统的Ⅲ类运行分为A、B、C三类,ⅢA类运行:使用仪表着陆系统,决断高度低于30 m,或无决断高度,跑道视程不小于175 m的精密,进近和着陆,ⅢB类运行:使用仪表着陆系统,决断高度低于15 m,或无决断高度,跑道视程小于175 m,但不小,于50 m的精密进近和着陆,MH/T 4003.1—2014,2,ⅢC类运行:使用仪表着陆系统,无决断高度和无跑道视程限制的精密进近和着陆,2.6,仪表着陆系统的基准数据点 ILS reference da……

……